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是讲究礼仪的,也是礼仪之邦,要说礼仪究竟是怎么回事?礼仪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礼的内涵到底包含些什么呢?本期的委员沙龙有幸邀请到了八届、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先生,全国政协人民讲堂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先生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邢悦女士来探讨古代礼仪与中华文明……【详细】

在现代的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礼仪,就是参加活动时手机静音,不要上面讲底下响。韩国借助奥运会宣扬传统文化,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我觉得冬奥申办也是一个契机, 特别是媒体应该多宣传中华文明。【详细】

中华礼仪中最基本的是人跟人相处要有足够的敬意,要尊重,这种尊重要通过肢体语言,通过遣词用句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我也希望你用相同的态度来尊重我,这就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叫互相尊重。所以我们语言里面提到对方的家庭成员,我们一律都要用敬语。【详细】

我很希望大家都读一读《礼记》。我们跟大自然怎么和谐相处是礼,人跟人交往也是礼.礼就是让你修身的。衣服怎么穿,位置怎么摆,甚至门朝着哪边开,在中国都赋予了它一个合理的内涵,所以在中国要理解礼,相当于西方人民讲的文化。【详细】

礼有民族性、多样性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平心而论,各种各样的民族礼仪摆在一起,如果加以比较,你就发现它有深浅的不同,有雅俗的差异。中国礼仪特别了不起在哪里呢?它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揉到里面去了,把我们的一些哲学思维揉到里面去了。【详细】

在礼仪文化中,与我们现代文明自由、民主、法制相违背的要把它摒弃。这是和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今天已经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已经不一样了,所以那些东西我们是要把它去掉的。【详细】

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是一个重要内容。中华是一个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所以我们中国人不管学习了多少外国的东西,我们放弃了中国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最重要特征,我们就不能再称自己为中国人了。【详细】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委员、同志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参加委员沙龙活动,在此,我代表主办方对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

    学习古代礼仪,展示时代风采。

    本期的委员沙龙有幸邀请到了八届、九届、十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陈铎先生;

    全国政协人民讲堂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先生;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副教授邢悦女士;

    请大家共同探讨古代礼仪与现代文明。让我们把现场交给我们尊敬的陈铎老师,谢谢。

    陈铎:大家好!今天委员沙龙的主题是“古代礼仪跟中华文明”。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是讲究礼仪的,也是礼仪之邦,要说礼仪究竟是怎么回事?礼仪也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礼的内涵到底包含些什么呢?彭教授您就开讲吧。

    礼仪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彭林:礼仪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当它的文明程度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有的,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礼仪,由于民族生活的环境不同,传统不同,文化不同,所以礼仪在世界上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的特点。

    那么通常来说,礼是人跟人交流,或者人跟神沟通的一种仪式。但在中国很特殊,中国人讲的礼在西方的语言里面找不到同一词来对应,因为西方人或者其他民族的礼主要是指仪式、礼节,中国不然。中国人有一句话,叫“礼者,理”,这个“者”在古汉语里提示你,礼者要加逗号,礼这个东西是什么呢?理也,后面的理是道理的理,在中国文化里面“礼”就是符合道德要求的,大到典章制度,小到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这个总称就叫“礼”。我们读《左传》,国家甲发生了战乱,国家乙:“呦!你们战乱了”!借口进去平定,平定完了以后不走,君子评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做判语,礼还是非礼? “君子曰,非礼也”。他写的是礼貌的礼,因为在我们中国人的概念里面,礼貌的礼跟道理的理是一个字,礼为什么必须遵守?因为它是根据道德礼行的要求制订出来,照着做就是礼,违反了道德理性,就是非礼,所以我们中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礼。

    再说得详细一点,我们儒家的政治理想,是建设一个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是儒家的政治理想。那么关于这个理想最权威的论述在哪里?就是在《礼记》这部书里,礼记里边有一篇叫《礼运》。我很希望大家都读一读《礼记》。12个月每个月应该做什么?我们跟大自然怎么和谐相处?比如,春天不能砍树,不能掏鸟窝,不能捕捉怀了孕的兽,这都是礼。我们人跟人交往也是礼,礼就是让你修身的,离开了礼你怎么修身呢?衣服怎么穿,位置怎么摆,甚至门朝着哪边开,在中国都赋予了它一个合理的内涵,所以在中国要理解礼,相当于西方人民讲的文化。西方人没有什么不是文化,中国人没有什么不是礼。

    有人说“法”呢?法也属于礼,我的博士论文研究周礼,它的原名叫“周官”,它有六官,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里面的秋官大司寇就属于礼,因为司法必须要根据道德理性,司法是整个治国体系里的一块,我们拿道德治国,主张人性是善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可以教育的。我们每个人要修身敬德,要做君子,要做圣贤,只有那些不接受教育的,非要以身试法的,才会用“法”去制裁,“法”在中国文化里广义上,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仪让我们成为中国人

    主持人:请邢教授为大家讲讲是国外的“礼”跟中国的差别。

    邢悦:我非常同意刚才彭教授讲的内容,我觉得今天讨论的这个题目特别有中国特色,“中国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我想可能除了中国以外,我们到世界上大多数地方都不可能有这样的题目,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怎么联系起来?之所以这个题目成为中国人讨论的题目,是因为礼仪是文化的体现,是文化的重要内涵,而我们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又是以儒家文化为主,儒家文化当中,礼乐是重要的内容,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点。正因为我们的文化渊源流长,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所以我们还能从中国的古代礼仪中学习到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品质、中国人的教养,而世界上大多数的文化第一没有这么长,第二保存没有这么全面。即使他们想从古代中学到什么,也无从学起,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今天才有了古代礼仪可以来让我们学习。

    刚才彭老师介绍了,礼仪是有民族性的,礼仪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的生活方式,举止言行的规范。现代礼仪大家都知道,比如商务礼仪、社交礼仪、职场礼仪等等,有这么多礼仪,为什么我们要弘扬中国的文明,要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礼仪呢?我们可以从西方学到的东西很多,但是我们是中国人,那就必须要学习一些中国的东西,中国的哪些东西是使中国人成为了中国人呢?就是中国文化。那么在我看来,在中国文化中,礼仪是一个重要内容,彭老师也讲过三句话,第一,中华是一个礼仪之邦,第二,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第三,礼是中华文化的主要特点。所以如果我们中国人不管学习了多少外国的东西,我们放弃了中国文化的本质,文化的最重要特征,我们就不再成为中国人了。

    所以学习中华礼仪是让我们成为中国人,它起了这样一个作用,这是我的理解。

    礼仪融合哲学思想

    陈铎:彭教授讲了,礼者,理也。这首先是国家、社会、民族大的法规、制度等等。其实也关乎到个人、家庭、单位、部门,甚至村落、邻里之间,或者是古代传下来的,比如家规、祖训,这些东西传承下来有精华、有糟粕,精华部分自然而然会一代一代传下来,咱们可以举一些有关联的例子,比如说村、邻里、个人、家庭。

    彭林:我刚才说到礼有民族性、多样性这样一些基本的特点。平心而论,各种各样的民族礼仪摆在一起,如果加以比较,你就发现它有深浅的不同,有雅俗的差异。中国礼仪特别了不起在哪里呢?它把儒家的人文关怀揉到里面去了,把我们的一些哲学思维揉到里面去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座可能很多朋友,对于《易经》,周易大概有所涉猎,我想请问一下,你认为六十四个卦里面最好的一个卦是哪个卦?没有关系,大家可以自由回答。

    乾坤二卦,是吧,我想大家很自然地会这样回答,错了。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一个卦有六个爻,从底下开始往上画,爻一个是中间断的,一个是不断的,不断的叫阳爻,断的得叫阴爻,郭沫若讲,一个阳爻,一个阴爻,构筑了整个周易的神秘殿堂,像两块砖。乾卦、坤卦六个爻,六十四卦里面只有一个卦,六爻皆吉,都是吉利的,叫谦卦。

    古人观察宇宙,发现宇宙太了不起了,宇宙生生不息,永远那么刚健,自强不息,感到这个宇宙里面一种伟大的精神,那么我们古人老是在琢磨怎么样把宇宙精神变成我们人类的精神,那么自己才能不朽,人类才能永存,我们发现这个宇宙里面好多值得我们学的,其中一个给我们启迪的,就是月亮,大家知道初一,天上看不到月亮,到初二、初三开始出现一丝月牙,月牙慢慢慢慢地长,长到十五、十六,长满了,然后它就开始亏了。我们小时候看皇历,几月几号几点几分开始月亏了,亏了就少,少到最后没有了,然后从没有又开始又一点点,又开始长了。那么古人里面就体悟到一个东西,就是你要虚,你才能慢慢地有所得,有所成长。一旦满了,物极必反,月盈而亏了。

    所以我们人也是这样,人不能满,尤其不能自满,自满你就要亏,骄傲使人落后。人要低调,虚怀若谷,我们这个胸怀要虚,就像一个山谷,那么他才有东西不断地进去。所以我们从这个里面得到一个启示,就是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要低调,这个谦虚谨慎不是一种虚言。我们在跟周围人相处的过程当中,要始终尊重对方,要从你那里学到我没有的东西,所以我们就把这样的东西弄到礼仪里面去,所以中国传统的礼仪有一个很特别的,这大概西方不一定有,这叫敬语和谦语。我们用在对方一定是敬语,我不会说你怎么样,我会说“阁下”如何。讲到自己叫“在下”如何如何,我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重视敬语的使用

    主持人:就像北京人说“您”,不说“你”。

    陈铎:你就是有一点不礼貌了。所以认识这个很重要,我们这套东西传到了朝鲜,传到了日本,人家的语言里面完整地保留了,而我们现在除了北京的这个“您”,你到南方人家“您”都不会说,都不用。中华礼仪一个最基本的人跟人相处要有足够的敬意,要尊重,这种尊重要通过我的肢体语言,通过我的遣词用句表达出来,让你感受到,不表达人家感受不到,要表达出来,我也希望你用相同的态度来尊重我,这就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叫互相尊重。所以我们语言里面提到对方的家庭成员,我们一律都要用敬语,现在我们已经不习惯了,其实我们以前都有,现在台湾人到大陆还用,人家说,“陈先生,令尊大人近来如何?”他不说你老爸怎么样,你老娘呢?那个东西就很不敬了,很粗鲁,很糟糕了。

    陈铎:介绍的时候,这个人是谁谁谁,这位是,那位是。

    彭林:这个“位”是敬语,来了几个人,几个是属什么东西的,那个人要用敬语,应该用“几位”。我们提到对方母亲,一定要用敬语,“令堂大人一向可安?”这话听出来很舒服,很文雅,也体现了一种尊重,提到到人家孩子。我以前在南方江西、湖南待过,江西、湖南都把孩子叫“崽”,狗崽子那个“崽”,但不一定是这个意思,你屋里“崽”到哪里去了?人家说令郎怎么不见了?提到人家的孩子叫令爱、令媛。甚至我们到台湾去开会,主持人就不像我们这里洋腔十八调,“ladies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他觉得自己很有文化,毫无文化。台湾主持人就说,“各位前辈、各位同道、各位青年才俊大家好。”哪一种表达更像一个中国人,更儒雅,这东西我们现在没人教,现在在台上,“诶呀,我老公,现在很多明星啊!在电视里啊!”我知道你们那位是“公”的,老公公是太监啊,俗不可耐,现在人家用到自己一定是谦语。人家问我,“彭先生,春秋正盛?”就是问我年纪,我虚度六十了,我春秋六十,贵姓?贵姓彭。那就冒傻气了,人家看不起了,说这人怎么能做教授啊!话都不会说。一开始还以为是海鲜馅儿的一个饺子,结果咬了一点,韭菜馅的,露馅儿了,人家就看不起你。

    这里面人家问我令尊大人怎么样?我不能说令尊还不错。一定要转换过来用另一套话。咱们央视有些名嘴主持节目,就问嘉宾,“你的家父近来怎么样?”什么叫你的家父?家父是自己家的,现在我们理工科的研究生到什么程度?有个真实的事情。就是他的室友,现在他们流行一个词叫“室友”,同宿舍,突然接到一电话,父亲去世了,赶紧跑回去奔丧了。走的时候没有打招呼,这个人这个人一看,他父亲去世了,我给发个电报,表达我们深厚的有意,电文如下,“今昔,家父不幸逝世。”你爹死了给人家发什么电报?这个就闹笑话,这两个东西混了,由于他没有一个系统,我们从幼儿园到博士毕业,没一个层次是教这种东西,很多人想高雅,结果闹笑话了。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座有很多女同志,我想很冒昧的问一下,你们两口子上街的时候,遇到熟人,他怎么介绍你?夫人、爱人、媳妇、老婆,有没有叫家属的?部队都叫家属,屋里的,领导都有。你比方说叫媳妇、屋里的、老婆,这个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大家知道,现在一些人弄得雅跟俗没有区别了,大俗就是大雅,大雅就是大俗,那还要两个词干什么?有一些东西很俗,而且忒俗,它登不了大雅之堂。大家可以这样想一想,我们在报纸上看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某某某,否携老婆访问美国,忒俗!某某某携领导,这都不对,这里面还有携爱人,这些东西让我们感到非常无奈,文化有的时候非常滑稽,大家想过没有四大小说里面有没有叫爱人?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互相之间没有叫爱人,这个不是我们民族固有的一个叫法。

    我后来想了半天,我也找不出哪里来的,现在爱人变成一个通行的叫法了,闹笑话。在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汉文化圈里面爱人是情人。以后无论如何别让他叫你爱人,你才爱人呢!这个你贬低自己了,成小三了。改革开放之初,咱们有些人请台湾朋友吃饭,大学教授,这是我爱人,人家一听,那个舌头都缩回来,你们改革开放这步子迈得太块了,敢把情人带出来介绍给大家,后来知道一个大笑话,大陆的人把自己配偶都叫爱人的。

    我有一次接到台湾一个九十岁的老兵在美国定居,亲手写的,他看了我的节目之后,错的地方,郑重其事地拿涂改液涂了再重写,上面说了我们很多笑话,你们肉麻兮兮地叫爱人,这不是中国固有的一个叫法。现在还有叫夫人的,大家认为叫夫人的说话是对的请举手,看来都这样,错了,告诉大家,为什么呢?

    我还是劝大家要读一本书叫《礼记》,你读了这个书以后,很多很幼稚的错误你就不会犯,《礼记》里面说到这个称谓是很讲究的,不能乱叫,乱叫会出毛病的。里面讲到天子的配偶叫后,所以皇上的妈妈叫母后,他奶奶叫太后,这个我们不能用的,你今天回来说母后,我下班了,看到你奶奶,说太后孩子这厢有礼了。有人说这孩子今天是吃错药了,神神叨叨的,对不对。这个例子说明,不能随便叫。那么夫人是什么呢?夫人是诸侯的配偶叫夫人,我们经常讲这是周夫人,我们叫抬爱,把你放到高一点的,然后这样我才能跟你用敬语,这是曾夫人,讲到你孩子,这是公子,诸侯的儿子叫公子,诸侯的女儿叫女公子,这是谁谁谁的女公子,现在在政协工作,我们说这是谁家的崽,谁家的女崽子,我们现在在台湾开会,人家经常会,出席我们今天大会的有某某某贤伉俪,不说两口子,两夫妻,两公婆,忒俗!叫贤伉俪。还有著名史学家某某某的女公子,这里面都有敬意,这个礼是表达尊重的。那么这个夫人他是敬语,只能用在对方,台湾小学三年级考试必考,夫人能不能用在自己一方?

    我有一次在马路上遇到某品牌大学主管文科的副校长,在马路上遇到,“彭教师,来来来,介绍一下,这是我夫人。”我无语了,要是妈妈在后边岂不是要说国母,这配套啊!所以我们现在很多领导也是这样“这是我夫人”,你跟台湾人这样介绍,人家当面不敢笑,回去就要变花絮了,大陆都不懂,大陆都没有礼,现在到一个程度?闹成一个普遍笑话。

    前段时间,我看一个片子《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片子很成功,演员表演也很成功,可惜有一个败笔,邓小平夫妇到日本去拜会田中角荣夫妇,可是编剧不懂,他给邓小平弄了一句台词,“这是你夫人,这是我夫人。”人家不犯这种错误的,我们到日本去,日本人把这分得清清楚楚。

    我曾经到京都大学做客座教授,池田教授夫妇请我们吃饭,还有朋友,一开始他要介绍奥さん,写成汉字奥林匹克的奥,奥是深,这另一个房间最重要的角落叫奥,深入堂奥。在那个最重要地方待的人叫女主人,桑是日本都喜欢用的一个词。这是彭林先生的夫人,他讲到自己一定不会说奥さん,他一定说他的,可以写成汉字的,内人,用我们传统说男主外,女主内,内主人,一个内主人。

    所以你看宋楚瑜第一次到上海,在机场开记者会。“今天我携手我的内人陈万水访问上海”,低调谦卑。所以将来尤其是见到港澳台日本朋友,你要介绍一个叫内人。可能反过来他叫我内人,我怎么介绍他呢?他说这是内人,你出去碰到你的熟人,这是我家外人,这不可能,全世界唯一不能叫外人的就是这一位,那怎么办呢?内人还有一个叫法叫内子,凡是中国年纪大都懂这一点。

    我上个月去美国,在纽约有一个纽约会客室,让我去做了一场节目,结果主持人讲,他说我爸爸的时候,跟别人介绍他会说“这是我内子,这是我内人。”现在主持人这一代已经不多,没往下传,叫内子,你可以说这是我外子,避免叫外人。你叫外子。先生,马路上任何一个男的都可以叫先生,此先生非彼先生,你叫外子,台湾人一看,今天遇到明白人了,知道这是一种雅的,符合中国的这个习惯。

    所以有一次我在家里接到台湾中央研究院一个朋友,他的夫人的电话。我这个朋友是十余所的教授,他们到北京来每天都给家里打电话汇报请示,结果有两天不知道干什么,他忘了打,那边就着急了,打到我这里,“彭教授啊,见到我外子没有啊?如果我说什么外子啊,完了,我在台湾就臭大街,这个不是学问,大家要知道啊,这不是学问啊,我今天讲你们全会了,就不需要研究的,你只需要接受就完了。所以中国,他人在别人面前总是很低调,这是你们家虎子啊,这个虎父无犬女啊,这孩子真好,我们对人家说得都是很尊重,往好的地方讲,你们家怎么样?我们不敢跟你比,我们犬子,这个“犬子”是低调的,这是一种词令。不是说孩子是犬,任何家长不是这样的,但是呢,这是一种词令,我们必须要懂这东西。所以中国人往往在所有人的面前都很谦卑,这个谦卑是冲刺在我们生活里面,我们到所有地方,我们都一定要秉持这样一个东西,这不是一个虚伪。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东西以后,知道这是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态度,那么我们六爻皆吉,我们一个人任何时候保持谦虚低调,你大概不太会栽跟头,不太会被双规,我爸是李刚这个就不太低调,对不对?然后就很快就出问题。

    礼仪应取其精华

    刑悦:彭老师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很多自古传下来的敬语、谦语,刚才陈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难道从古上传下来的都是好的吗?我们已经经历过几千年了,有没有一些东西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学的呢?也不知道彭老师想过没有。那么我想谈谈我的想法。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但是不是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古到今都是一个样子,文化和任何事物一样,都处于发展变化这种,有些文化还被消亡了,有些文化发展了,像有中国文化历经千年来,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像这样的文化在世界上不多了。那我们的文化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哪些是要把它从我们的生活中去的部分呢?我个人认为,文化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它超越了时代、超越了阶级的,它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的,就刚才彭老师介绍这些,今天我们拿来用,让我们感觉到很雅、很君子、很有教养,一听这话就觉得这个人不是一个凡人。其实我们的礼自古以来,他就是上层社会人才用的,所以叫礼不下数人,礼是贵族之间来使用的。所以我们今天仍然感受到礼给我们带来的那种雅致。那么哪些东西是我们需要摒弃的呢?我认为,我们古代文化当中跟现代,和现代的文明不和谐的那些东西要去掉,哪些是不和谐的呢?如何来判断不和谐呢?

    我们古代是一个专制体制,今天是一个民族国家,原来是家天下,皇帝高高在上,人人都是他的仆人。今天我们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以古代文化当中,这些体现专制、君权、富权的因素,我们要把它去掉,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看到主席了,不用三跪九叩了,因为他是为人民服务的,他跟我们在人格上、尊严上是平等的。然后我们在家,虽然妇女还是内人,但是她的地位不低了,所以也不用夫唱妇随,不用凡是听丈夫的。

    反正跟我们今天现代文明当中,这种自由、民主、法制相违背的那些东西要把它去掉,之所以要去掉它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原先的那些东西,我并不认为历史上它就是坏的,历史上它是好的,它是和我们农业生产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所以中国自古以来,中华帝国作为最强的国家是几千年的,所以他今天的不好不能说原来的不好,只不过今天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时代,这就是工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使我们的生产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先是以家为主的一个社会单位,今天家庭已经变得越来越小,两个人结婚就可以成为一个家庭。所以原先在家庭里,人告诉你,“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亡要守孝三年”这些。他可能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节奏已经不一样了,所以那些东西我们是要把他去掉的,但是跟我们的生活方式没有关系的那些礼仪、那些文化、那些成分,那些修养,我们还是要保持的。

    彭老师刚才讲那么多的时候,其实包括我原先如果没看彭老师的书,我也不知道这些内容。当我知道这些内容之后,我马上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1949年以后,传统的都是落后的,腐朽的赶紧把它扔出去,一下子把它全都扔下了,其实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是合理的,它不仅体现了农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而且它体现了人性,只要你是一个人,你就应该遵守道德规范,这些是跟时代发展到哪个阶段没有关系的。所以这才使我们,我刚才给大家讲,我说文化是一个我们一个民族的根基,是我们的灵魂,它实际上就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的,也就是它那些不变的东西,塑造了你,使你成为中国人。如果把那些东西,你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不需要了,那你就没有根基了,你就没有灵魂了。

    有的人可能说我们可以学习西方的,西方的不是也很好吗?ladies and gentleman!在西方语境里头讲这句话也是很优雅的,我们有我们的讲法,我们的讲法跟他们不一样,我们的讲法我觉得更亲切,更熟悉,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也觉得提起那样,我们就想到了文化的传承,所以更优雅。那是不是我们就不可以学习西方的呢?因为我本人是学习世界学,后来又学国际关系学,所以我想问题的时候总是愿意把它对比地来讲。

    其实我们今天社会中的相当一大部分的礼仪已经全球化了,你也可以叫它西方化,也可以叫它全球化,比如我们政治场合我们领导人都是穿的西装,然后你们从电影上一看,全世界的大国领袖在那里开会的时候,几乎全部是西装领带,西装格律,服装都是一样的,只有及个别的国家不一样。我注意到印度,印度总理从来没有穿过西装,但是他是个别的。

    那么随着人类发展到近代,近代化就是一个西方的文明向全世界的扩张的一个过程。所以今天我们的人已经接受了很多西方的东西了,其实我们接受的那些东西,有些对我们是很好的,与其我们没有古代,什么都没有,还不如接受一种新的,哪怕是西方的,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但是我想说的是,有些东西,可能西方的东西你是想学也学不来,比如他们吃饭就是刀叉,你说中国人用个碗用个筷子,你在家学的这套礼仪能用得上吗?肯定用不上,也就是说你的生活习惯使你对中国传统下来的那套习俗,那套礼仪,你觉得很成熟,用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用起来你也有自信,你说今天你们家摆上盘子,弄个刀叉,一家人在那吃饭,其实表达的极度的不自信,这是一种学习西方的,西方有可能有很多道理,你搞不明白,所以你用起来不像是中国人的那些东西,那么的亲切、那么的熟悉。

    我觉得礼仪当中,有一大部分是体现在节日当中。因为礼仪不仅是我们的生活方式,还有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的价值意义的体现。那我们知道,在西方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节呢?圣诞节。我们大家可能都知道,现在全世界都在过圣诞节,而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是耶稣的诞生日。我们中国人如果不信仰耶稣,不信仰那个,你过那个节日意义大大折扣,就是休息两天在家歇着。但是圣诞节对于西方人有信仰的人来讲,他们要唱圣歌,要有圣诞树,要一起来庆祝耶稣降临,拯救了人类。他们那个内涵及其丰富,我们不信仰耶稣的人是体会不到的,这个你学也学不来的,除非你也信仰了基督教。

    而对我们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呢?是春节。春节是什么日子呢?是一年中春天的开始。我们认为那是一个生命的开始,那是一个耕作,生命生生不息的一个起点,所以我们就非常隆重地去庆祝春节,而我们知道西方国家除了华人以外是不过春节的,因为我们的春节在他们那里,他们体会不到它的内涵,所以文化当中,尤其是礼仪,我个人认为,大部分礼仪已经很相同了,之所以相同,一方面是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礼,因为礼背后是道理的理。比如我们有国人出国到国外旅游,大声喧哗、随地扔东西、不守秩序,人家认为是不好的,然后人家告诉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认为那是不好的,所以全世界都认为那是不好的,所以全世界都认为有哪些是社会功德,我们需要遵守,而且尊老爱幼是每一个社会都提倡的,所以都是一样的。但是总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些不一样的东西使我们和其他国家的人区别开来,他使我们成为了中国人,使他们成为了外国人。

    而我们自己的这些东西,我们自己用起来我们更熟悉、更亲切、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他,而且我们的传承也体现了我们对祖先、对祖宗的尊敬,对中华民族的一种尊重,所以为什么我既学了中国,又学了西方,我还要提倡中国人要成为中国人呢?因为当我们不是中国人的时候,我们在世界上毫无疑义,当你不是中国人的时候你是什么呢?今天在美国有一个词叫banana,香蕉,它就是指黄皮肤的人心已经变白了,那他属于谁呢?他肯定不属于中国人了,因为他脑子里头都是西方的东西,那他属于西方人吗?他就面临认同的困惑,我是谁?他就有困惑。

    对我们也是,如果我们放弃了中国的东西,全部照搬一套西方的,你把西方的东西学得很好,西方人能接受你吗?你能成为他们吗,中国人能再接受你吗?你能成为中国人吗?所以文化最后是落到你是谁,是你的认同,你归属在哪里。如果你变得不伦不类,你就很怪,你就变得很奇怪,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一个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能去哪里。所以今天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全球化的原因使各个民族都认识到了,纳入民族性是弥足可贵,如果我们让全球化把自己的民族性丧失掉了,等于我们的民族特性就没有了,我们的民族特性没有了,我们就不知道我们是谁。所以我们为了找到我们的根,所以我们必须要坚守中国文化,谢谢!

    彭林:邢老师刚才说了一番话,我也想向刑老师请教一下。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有些东西我们过时了,我们把外国拿进来不也挺好嘛。我们长期以来有一个叫“拿来主义”。就是我们能不能设想,我们干嘛费那么大劲,要把古代的东西发掘出来,然后再让大家做,我们能不能省点事?就拿西方的一套,你妹你说西方的那些东西就不能教育人吗?为什么要拿孔孟的东西来教育人呢?我们能不能把孔孟去掉,我们就拿西方的教育家、思想家的东西摆到我们中国,这里面就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记得我们近代有个很有名的翻译叫严复。严复说过一段这样的话,他说其实国民教育说到根上只有四个字,两个词组四个字,国民教育说到根上前面两个字叫“人格”,我们上书里面讲了“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老天爷很爱惜下面的民众,他就树立了两个,一个叫君,就是领导者,要保护人民的安全,要让他们过上富足的日子,这不够,还有师,要教育他们,要提升他们。那么好了,我们从古到今,就形成了一套教育人民的一套方法,我们讲到的礼都是教育。

    那我们不要这套东西呢?那么不行,他说这个人格教育要去掉,无人格为之非人,做人起码的东西没有,这个人不能叫人,不达标、不合格,人有格的。所以就是人格交流,我们现在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职业教育,知识教育,没有人格教育,出问题出在根上。

    然后第二条叫国性,就是你这个人是靠什么文化培养起来的,我们也不是说西方文化里面没有好人,人家也培养了好多好多的人,如果我们整个中国人都是靠西方文化培养起来的,这叫没有国性,国民性、民族性的特点你没有了,美国有一个驻华大使叫鸿博培,长得跟我们一模一样,但人家不中国人,人家是另一种文化培养起来的,他生活里每一个部分都跟我们是严格区别,所以你是不是中国人,不是看你是不是黑头发黄皮肤,是你身上的文化。

    所以严复讲“无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不是中国人,我们说洪国培不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是啊,他跟我们长得一样?他没有国性,他的国性是美国性。所以他这话合起来是个国民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有人格的中国人。所以我们近代以来,一个最悲哀的东西,我们不自信,我们认为全是垃圾,我们把西方人当镜子,我们不断地在修饰自己,西方人涂眼影,我涂眼影,西方人头发是红的,我染成红的,西方人叫hello、拜拜,现在年轻人都这样,这字典里我们有啊,这个不需要进口啊!我们在一点一点的置换自己的文化。所以这是我们当务之急,还是要把我们的文化要找回来。

    我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讲演的时候,一个小伙子听我讲完以后就站起来,“彭教授,你讲了那么多,我想问问你,你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批判?”我说我们批得还不够啊,我们批一百年了,还要怎么批?批得里面全是渣子了,你还要批,我们是批得不够,还是肯定得不够?下面全笑起来,很多人都鼓掌,你还要怎么批?所以这个时候,我还是强调本位文化,习近平讲话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这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植根于中华文化,它是我们的土壤,是我们的源泉。”这样一个就决定了,我们要把本位文化要把它保住,要发掘,100我年来,我们很少去想,里面还有多少是好的东西,至少我刚才讲的,我们把牵挂的精神用到人际交往中去。很少有人去搞,总觉得中国不如外国时髦,其实那个时髦只是一个外表,它内涵是很浅薄的。人家就讲怎么拿刀,怎么拿叉,这个东西对于一个人的德性的培养意义不是很大。

    所以这是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北京奥运会我们吃了一个大亏,那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就是我们可以把国家的气象整顿一番、收拾一番的一个好的机会,我们痛失了。韩国九十年代开奥运会。举国上下要利用这样一个奥运会来改变民族的形象,要改变世界对韩国的观感,那个时候韩国跟我们今天一样,暴发户,说话大声,随地扔东西,花钱财大气粗,不排队,当时有一个词叫韩国病,韩国人都得到一种病,叫韩国病,韩国人特有的一个暴发户的病。结果人家利用奥运会这个机会,八年准备,政府提出来。每人每天礼让十次,八年准备,把它民族的形象完全改变。我们的八年是什么?露八颗牙齿,微笑露八颗牙齿,胡说八道,蒙娜丽莎去看看露几个牙,一个牙都不露的,永恒的微笑,我们的领导就这么容易被糊弄。刘淇奥委会主任讲了,一天到晚,传统传统,什么年代了跟接轨,国际接轨你还有轨吗?拿什么跟人家接,人家美国从来不提要跟你结,你死乞白赖要嫁接到人家里头去,没有自尊,这个八年我们就耗费了,八年完了,北京还是北京,民族的模样一点没有变,这是一个教训。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中国古代经常被人诟病,我们古代是个专制国家,我们三跪九叩,这个问题我要不说说,刑老师原谅我,我要说说,我不吐不快。

    第一个是什么问题呢?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学历史的,历史书实在太多,我学历史的都读不过来,一般的由于我们得到的一个类似于尝试了,我们是两千年封建专制,其实我们要把那些《史记》、《汉书》、《宋词》好好读一边,我们得不出这样的结论。

    孟子的时候就提出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讲了,一个人的职位跟他的德性要成正比,要与你负有的社会责任是对应的,你德性很高,你才能负最高的责任,如果你到了那个位置上,你的德性不够,孟子讲,就叫做“独夫民贼,人人可得而诛之。”还要这么讲吗,我都觉得。

    我们我看看《汉书》里,一个皇帝要到地方上去视察,地方上有一个是他的老师,他去了以后,那个老师做了一个洲长,那个老师一看,皇上来了,要磕头行礼。他说别别别,你是我老师,我先给你行礼,你是我老师,我给你磕完头还想请教学术问题呢,然后行师帝之礼,向他请教,完了以后,你向我汇报工作,我们再行君臣之礼。没有这样的专制国家的,我们一直到宋朝,军臣之间的关系不下这个,我们也需要蓄意地摸黑中国历史的描述。

    那么真正的专制从朱元璋开始,我们古代行跪拜礼也是被人骂得最厉害,前两年南方有的学校觉得孩子尊重老师,在家里不尊重家长,到学校不尊重老师,以后到了社会上不尊重同事,不尊敬领导,这孩子是要出问题的,所以让孩子在开学的时候,行一个对老师的跪拜。我们有的人在报上煽情啊,“让孩子们站起来,别让孩子跪下去。”反帝反封建于此为盛。其实说句老实话,跪拜礼所有的民族都有,佛教没有吗?道教没有吗?伊斯兰教不是吗?基督教不是吗?我拍了好几张照片,到教堂看看,一排排椅子前面都有一块板子让你跪的,人家是跪上帝啊,他也跪的,他们人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在上帝面前顶礼膜拜,所以首先这东西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中国是一个怪胎,生出来个跪拜。

    然后我们中国古代没有椅子,没有凳子,我们坐地上,就像今天日本那样,一个最自然的,那个人往地下一弄,臀部落在脚后跟上,来了人就把头低下去,这是一个最自然的一个动作。来了人一直到韩国现在也这样。我到韩国去访问的时候,一圈人和老师坐在地上,突然来了一个人,一个客人进来了,那个人进来了,他也那么跪坐着。韩国人有一个仪式叫“人事”,韩国话叫“因撒”,那个人就把头低下来,就说我是谁谁谁,今天来向大家学习。然后所有的人都回礼,我是谁谁谁,自我介绍,一圈。这个东西你到那里你不感觉这是一个丢人的事情,这个是当然的事情。我们是没有三跪九拜,没有这个东西的。你看看诗经,看看青铜器铭文,对于天子就拜两拜,后来我们到宋代,拜孔子拜两拜,觉得还不足以表达就翻了一番,拜四拜,韩国人就是学去的,韩国人到今天拜孔子拜四拜,但他们自己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拜四拜,所以他又来请教我,我就告诉他我说中国人喜欢双数的,拜再拜就结束了,特殊的四拜,后来满组人喜欢三六九,三跪九叩,就变成这样一个东西。前面有些少数民族也有些变化,但到了清朝就把它弄成一个很固定的东西。我们平时当然不会去跪拜,但是我们在最特殊的场合下,你不由自主的还是会跪拜。

    邓小平当年去世,我在电视里看转播,那灵车到长安街了,缓缓过去,人群里面有一个人跪在地上,长跪不起,这个人肯定不是邓小平亲属,如果是,要跟着车队走的,那么这个人为什么长跪不起呢?他已经是改革开放以后,他的个人,他的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下,他觉得他跟大家一起立着,还是拿眼睛看着,他觉得他不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不了内心的那一份最高的敬意,我们不觉得这是可耻。

    南京一个小学的一位女教师,校舍失火,那个老师冲进去救出了五个孩子,最后自己烧死。出殡那天五个孩子怎么办?鞠个躬就完了?那个灵柩出来时候五个孩子全部跪下。“让孩子站起来,别让孩子跪下去。”胡扯嘛,他又不是汉奸,他跪亲人、跪祖先,怎么就不对了?妖魔化,你有种你到教堂里去,教主跪在那里念圣经的时候,你说你们要站起来,你们别跪下去,那算你本事,是不是?不讲道理,把这东西妖魔化。当然跪不跪在你,你父母去世了,你觉得只要朝他点个头就可以了,那你只要心安是可以的,谁管得了你?我父母都去世了,我们看到灵柩的时候真的,那是长跪不起,伏地嚎啕大哭,那是最自然的,没人喊口令的。所以这东西我们要具体的来分析,不要一讲到古代,我们从先秦开始就三跪九叩,皇上非常专制,暗无天日,那我们不要说中华有五千年文明,中华五千年文明90%不文明,只有一点点有些须的亮色,如此而已。如果我们说他伟大,一定要说伟大在哪里?好多人不能笼统。你如果说糟粕,刚才陈先生讲的,我就想忍不住要问,我们不要笼统地说,哪个文化不是有好的有坏的?如果是糟粕,那你一定都告诉我什么地方是糟粕,然后这样我们才能讨论,否则这个东西谈不下去,因为这东西还是头上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东西,我们在弘扬,我们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说文明是伟大的。

    陈铎:人有人格,不降人格,不管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不降人格是第一位最重要的。那你有自己的情感、自己的修养、自己的种种内在的表达,全在这个形式上。那你采取任何形式这是自己的事情,谁都没必要说三道四,你怎么这样,你怎么那样,不。但是现代生活跟我们古代礼仪会有很多不匹配,是拉开距离的东西。三跪九叩清朝离我们最近,是因为满族留下了这些规矩,如果现在也还实行的话,因为现在交通这样,你三跪九叩交通怎么办!走路怎么办!回到社区里边,进社区门到进单元门上台阶等等都会很复杂,都麻烦,甚至都无所是从。这个我觉得跟现在生活,当然适合你现在生活的自然保留下来,你使用也无可非议。

    外国人眼里看就会奇怪,比如我以前有个朋友,他在巴西,是新华社的,当地人问他,你们什么时候穿礼服啊?什么礼服啊?瓜皮帽,甚至拖着辫子,马褂长袍,作揖等等。因为现在看中国人不穿这个衣服了,那就认为那是你们过节的“礼服”,现在甭说汉族,蒙族族哪个民族都都愿意,或者说有点汉化,穿的衣服都短了,要不然起码上马都困难,生产劳动都困难,上班回家都复杂了,这个恐怕自己都会把服装改掉,不会再去穿长袍了,外国人我们刚刚说了,对中国的理解只是从图片或者某些影片里边知道,中国人穿这样的衣服啊,他就不知道那是从前某个朝代,或者某个历史时期,这自然会有质疑。

    包括刚才彭教授说的在台湾,我去台湾,我开口也是“ladies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就行了,最多加个朋友们。但是人家,我当时一听人家,我也吃惊了,尊敬的各位前辈还有同道还有什么的,那么一大段时间都过去了,一位一位都点到,还有可爱的小朋友,漂亮的都有,面面俱到,这也是中国特色,很周全,礼道,一个不落。

    但是我在想我要这么讲的话,因为每个人发言都有时间限制,这一大套下来以后,耗费的时间没法说,所以他们的主持人讲,讲到后来以后没时间了,只能延长整个时间,那也是个麻烦,这就不匹配。这就简单说,到国际礼仪里面还要翻译一通,翻译成几种语言,光这一套过去有十分钟也就过去了,你发言内容还有什么了?也是就说干活没了,水货太多了。所以这个我觉得很自然,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尊敬是起码的,这个可以的,就像你前面说,今昔家父如何如何,那我们很自然的,恭喜你早生贵子啊什么的怎么会这样。“贵子?我没生太子啊?”怎么会这样。我觉得其实细想想,不是可气,是有点可笑,但是的确有点无奈。

    因为从1949年也算是一个现象,甚至于五四新文化算是一个现象,打倒反帝反封建什么的,过去的东西我们都排斥了,所以在学校你问问现在受过高等教育有几个,一定弄得清什么令堂令尊,不一定,他也许认为简洁了,我爹就我爹了,多简单。是,可以。但是恐怕对有些东西要懂,要知道,这靠什么?靠传播。这又是媒体,媒体里边,干得好的也有的,是影像。

    刚才徐教授也讲了,外国的一些看法,我们现在要再讨论、争论,因为只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而且光是一个礼仪可讲的东西太多了,刚才讲吃的,刀叉和筷子只讲了一点点,我们恐怕要经常到国外去接待国外客人都会碰到这些情况,这里边又有一整套的礼仪的东西,怎么办?在这个论坛上我们解决不了,最多提示一下大家注意一下,你不了解的,当你要接待外宾,你要跟外宾打交道,你要出国,学习一下,知道一下,别闹事笑话就可以了。意大利还讲究,吃东西的时候,别一只手放底下,两只手都放桌上,即使不拿东西,为什么?因为怕你底下有暗器,其实你说现代人会这样吗?其实这是古代传下来的,这就是人家在饮食的时候要注意的。

    所以作为现代人有时候觉得,现代人要学的东西、要注意的东西太多了,忙得过来吗?我还要去看股票,还要学交通法规,好像东西太多。没关系,你有什么空挡,你愿意学什么,你去寻找,幸亏现在信息时代,多媒体有可能让你去查找、去了解。

    我想还剩下七分钟,让大家提问。

    董总:彭教授讲传统的中华文化,我认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礼,什么是传统文化,张口闭口的封建,他不知道什么叫文化,有很多就很肤浅,什么都沿外国人的标准。按传统的做,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它都是对咱们有利的,谁爹妈也不会还自己的孩子。比如我现在做酱油、做醋,传授传统的酿造,跟现代主义又是不一样,现在东西加防腐剂、添加剂,实践也有七八年了,我吃自己传统的也不得病,身体也好,口感也好。我认为传统很多大问题,我认为是一个经得起讲,也是人类受益的,渊源流长的。所谓的市侩、时髦都是表象吗?真正对人体有没有益,能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是个问号。

    彭教授讲的,我对传统文化不太懂,词也不太懂,但是我认为讲得很有道理,按这个做,估计霾也不会来,如果没有传统,哪有什么垃圾,沙发、摩托这些全是舶来品,按中国这种,五千年没破坏环境,五千年也没抢过别人,也没烧过别人,也没烧过白宫,但是八国联军烧过咱们圆明园,咱们中国的传统化礼仪之邦,确实说的不是假的,咱们应该弘扬,无论是精神上,还有咱们身体、物质,按照咱们传统的这些农作物,传统的农耕地,咱们的文明,世界能持续,不会短期的农业化,几天一块地没了,一个河流污染了。我认为咱们应该弘扬咱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多不自信,认为标准是美国为标准,欧洲为标准,拿我的跟它衡量,他不知道拿事实为标准,我做哪个好,我按传统文化做,我身体也好,精神也得到满足,朋友、同事之间,家人之间都和谐,真理是什么?标准有没有在实践中好不好?而不是以美国、欧洲为真理标准。我学得很少,很粗浅,但是我很努力了,一定要是非要分明,要自信,文化自信,咱们自信在清朝以前,一直在世界产值的50%以上,按咱们制度体制。

    主持人:我先介绍一下董总,是我们全国政协委员华夏集团的董事长董配永先生,还有什么问题想跟三位嘉宾互动交流的?

    提问:刚才几位嘉宾在发言当中提到关于礼服的问题,的确现在我们中国也遇到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在一些非常正式的场合,我们选择礼服的时候是比较为难的,现在我们可选的很少,按照标准来说只有西服和中山装,对礼服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应该怎样处理,有没有好的建议,请教一下嘉宾。

    刑悦:在国际交往中,现在是已经约定西装革履领带,女士是裙装。我其实要接着刚才陈铎老师讲的这个阐发一下。文化它一定是跟人的生产、生活结合在一起,人不可能产生一个给自己的生产、生活带来困难的文化,如果你感觉困难,说明这个文化就不适应了,文化不是死的东西,文化一直是活的东西,文化是一直在变化发展中,虽然我们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但我们今天谈文化不是从几千年的根开始的。刚才彭老师也讲了,三跪九叩之礼是清朝才有的,这个文化一直在变化发展,我们今天也不可能回到远古去,你回到哪儿呢?回到唐朝,回到清朝,还是回到先秦,你回到哪儿呢?我们不要故意的找出一套来,我们需要有礼服,但我们不一定非要故意的从哪一个朝代挖掘出一套来,我觉得今天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跟现代化接轨的一个过程,所以以后我们即使找出来中国人穿的礼服了,他也是符合我们今天的人的生活、他的活动、他的要求的。这是我们理解。

    陈铎:的确是,我觉得这方面其实例子会很多,大家自然会去想适合自己,你的体态适合穿什么,自然会根据你这个,而不是人家这多漂亮啊,一定拿来能穿得上吗?不见得,我也很同意刑悦的话。

    要说我们服装,包括饮食,包括住房,包括行,比如我们出去,外国人家在行的礼上,它也有很多东西我们可借鉴,这个借鉴首先在交通法规的前提下出现的种种,最近也有一个流传,行车记录仪,人家记录仪记录到的前面发生的事情,不是人行横道线,车停下来,让老太太帮小孩过马路,这也是行当中的一个礼仪,你说古代没有这样的车,更没有道路交通法规的时候,它有这个礼仪吗?不会有,中国交通法规早就有了,有了车就有交通规则了,我都参与过好几次宣传、制订、提出意见。怎么越来越不是那么回事了呢?我有一年,号多年前,我们开着车去拍照经过一个镇子,前面一老人家慢慢慢慢地在走,按喇叭会惊她,然后拍拍她,“老人家麻烦您让一让。”老太太站住了,回过头来,“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碍你什么事?”这种东西例子恐怕会很多很多,我们的行,也有很多礼,住楼上楼下敲地板了,影响楼下也很多,这种东西无形的、有行的太多了。我想今天毕竟是时间有限,我们只是一个最简单的,我们说的多,就一位提问,不大平等、不太平衡。

    提问:彭教授讲的礼仪很受教义,也很让人沉思,有人说北京是中国历代都城最后结晶,请问中国古代的礼在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建设中是否也有体现,可否举几个例子说明?

    彭林:故宫北京城这个设计,这是按照古代的一部书叫《周礼》,我博士论文就是研究这部书的,“左祖右设,面朝后世。”左边是祖宗的太庙,这里面到处都是礼,几代啊,一年几次啊等等,这边是中山公园,古代叫设计,设是土地神,计是古神,这个里面就有很多很多,面朝后世,前面是皇帝,治理国家的,这个礼就不得了,“后”,按照《周礼》的天子跟后是阴阳分置的,后是朝北,这个市不是我们北京市、南京市,现在我们讲城市城市,城是城,市是市,城是一个圈,市是里面的罗马市、灯市口、菜市口那些市,原来市按照周礼都在北面,皇帝朝南,治理民政;后朝北,原来我们最早的“市”都在这里,这里面都是礼治。

    然后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天坛在南,冬至那一天天子在那里祭天,地坛在地安门那里,日坛就在建国门那里,月坛现在大家知道在阜成门那边附近那个地方。这个里面实际上都是一系列的礼治,这个到建北京城的时候,《周礼》这部书上的设计就变成一个现实,所以到今天如果没有读过《周官》,去看故宫是看热闹,你不明白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这里面都很细。我有一堂课大概要讲两三个小时,就是讲《周礼》这部书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载体,一砖一瓦都负载了文化。我们现在大家不去读它,这个书也比较难读,所以我是做了一个讲座来介绍,把它看懂了就觉得非常有意思。里面九种屋顶,你看屋顶就知道它下面住的人大概是什么样的,这个里面实际上设计非常严密,也非常深刻,他跟阴阳五行整个揉成一体,大家有兴趣下来我们还可以再聊聊。

    传承礼仪文化

    陈铎:建筑方面,甚至包括中国风水也是有关系的,这又是一个门类。又有一条,古代礼仪在当代的中国怎么体现传承?请彭教授讲一下。

    彭林:至少看到了要打招呼啊,打招呼说话要用敬语啊,这个应该可以做到;学校里面老师跟学生早晨第一次见面彼此行个礼;上课的时候要提问站起来;开会的时候这个《礼记》上都有规定,前面不要留虚坐,大家往前面做,很多城市领导干部开大会,一个会场里面前面都稀稀拉拉的,后边都坐得满满当当的,因为打手机人家看不到,然后要溜也快,实际上都反映了我们一种风气,领导他也不懂得,也不做要求,久而久之,这个单位就没有管理,一盘散沙,来听讲课要往前面做,这是一种对讲者的一个尊重。尽可能离你远,角落里你看不到的地方,如果反过来,你设身处地你在上面,前面都稀稀拉拉的,你做何敢想。

    现在我在清华也是想提倡一下,我开一个课叫“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据我所知,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开,我开了十几年。我第一堂课,我就想我讲中国文化嘛,我得像一个讲中国文化的人,以前我也穿西装,后来想不搭调,说同学们,中国文化很优秀啊,我穿个西装,一张嘴、一抬手全不是那么回事,我觉得还是要有个把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文化人。所以这句话有十几年了,2000年我们拿下奥运申办权,中间有八年,那年我开始在清华开古代礼仪文明课,我家里都是西装,我就穿了这个衣服给同学行礼,然后开始讲,要求同学做到,我自己先做到。

    一开始很困难,我站在上面我说上课了,我生硬地说“上课”,下面安静下来,我朝大家鞠个躬。学生毫无表情地看着我,九十分钟讲完了,我说下课了,我又深深地鞠躬,他们还是这样,第二周还是这样,第三周上课了还是这样,我批评了。我做到,我说用台湾的一句话叫,我频频地向你们释放善意,我希望礼尚往来,我把我对你们的敬意反反复复地表达,我的孩子都比你们大,一个老头在这里给你行礼,你就那么心安理得,我今天再不讲,可能有的人烦了,“老师免礼平身吧!”我就惨了,所以我做到了,我及时指出来,你们这是不尊敬老师,老师很尊重你们。因为国家、未来都在你们身上,但是你们不应该的,不说我的学问怎么样,那怕我没有学问,反正年龄在这儿,辈分摆这里,你对普通的老人,90分钟站那里,你到下课的时候站起来一下,表达一个意思。丢人啊?这不丢人。后来中间也是很困难,说这个老师怎么回事啊?有的懒洋洋的,怎么还会这样?老师好…!这个都有,我不为所动,我站着,你们问我怎么办?有一天,一个教室600人的一个大课堂,我说你们看过最近开人代会没有?国务院总理上去做报告都对下面鞠躬,温家宝总理当时九鞠躬嘛,对着主席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做报告,做完了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下面还鼓掌,然后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不能说你们鼓掌去吧,我讲完了,下面一分钟头不停你怎么办?你还要站起来感谢大家。

    以前胡锦涛主席出访,华侨半夜里冒雨去那里等,胡锦涛向这个华侨深深地鞠躬,表示感谢,我们在电视里头会见抗战的老兵,山西的老兵,很粗糙的木凳子摆两边他坐中间,电视转播。一开头就向两边的老兵鞠躬,再向观众鞠躬。非典的时候去看义务工作者,向他们鞠躬,教师节向教师鞠躬,这才是一个领导人的样子。我说你们谱比他们还要大?下面鸦雀无声,我说当然了,你们如果觉得这个老师不配你行礼,你就别鞠躬,我反求诸己,我做的不好。但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向你们表达敬意,现在我所有的课,不管是礼仪课,无论什么课,同学都觉得这老师非常讲礼。走廊里旁听都会这样,他知道,这个课堂上是有点不对头,学校你要培养学生尊重嘛,你怎么培养呢?嘴喊啊?大家听了以后觉得我讲得有没有道理?有了道理呢在生活里面大家客客气气多好!多和谐!我们说建设和谐社会,就不知道怎么建设,完全写标语,口号不能治国的。

    陈铎:好,谢谢。从现代的生活中,最简单的一个,因为每人几乎都有手机了,你参加活动手机静音,别上面讲底下响,这个东西我觉得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现在大家都明白。但是我觉得今天彭先生提出一个非常好的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人家韩国奥运会申奥八年的时间,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我觉得我们冬奥申办看来成功的希望,也是有一定的时间可以给大家,所以媒体,还有你自己的单位部门,你的家庭可以在这方面做起来了,特别是媒体,应该多宣传这个。

    彭林:当时北京奥运的时候,光明讲堂找我去做个节目,我当时就呼吁,我就讲到了日本,讲到了韩国,我说中国也应该这样做,我当时呼吁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能不能率先垂范,“各位观众大家好。”现在我们主持人就是俯视着芸芸众生,“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看不出你内心有敬意,你到日本韩国去看,“再见”。这是给大家做榜样,这媒体人身上首先要有,中央电视台应该做得更好,主持人应该做得更好,没有理由。胡锦涛上去做报告不说大家好,他也知道我的东西要表达出来,要让大家感受到,让大家彼此都尊重,现在中央电视台,我估计他们会看到我的急,但是不为所动,他们的谱放不下来。

    陈铎:我希望我们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能有个大的变化,物质上远远超过1949年了,中国人现在在世界上影响太大,中国人也能够到处跑了,国外对我们议论也很多,希望每个中国人能够不给中国人抹什么颜色,这是很重要的。谢谢大家。

中国人的揖拜礼仪

    礼仪是一切文明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华民族,礼仪文化更是灿烂夺目,别具一格。凝聚着儒家思想经典智慧的“中华礼仪”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本刊特别开设“彭林说礼”专栏,邀请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与广大读者一起了解中华礼仪,关注传统文化。【详细】

中国古人如何讲究方位

    方位的选择在古代关乎于礼,如何选择颇有讲究。中国人说方位,主要是从“主”与“客”的关系上来讲究的。 主与客的方位,包括“方”和“位”两个方面。“方”,是指面朝哪个方向;“位”,是指坐在何处。两者关系到主客的身份和尊卑,不能弄错。古代礼仪,一般都在宫室内进行。随着行礼的具体场所变化,主客的方位也会随之不同。比如先秦“士”的房屋格局,它的主要构成是这样的……【详细】

古人的行走

    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一举一动都有规范。这规范很复杂,比如行走,古人就有很多讲究,在礼仪当中,彼此要互动,这里面有很详细的规定。今天有一个通用的词叫“行走”,这两个字在古代的意思是不同的。《释名》说:“两脚进曰行。”“行”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凡是两只脚在地上迈动、前进,都可以叫“行”,相当于今人说的“走”。【详细】

版权所有: 《中国政协》杂志社 电话:010-66192616 010-66192614 传真:010-66192614
邮政编码:100811  电子邮箱:zgzxcmw@126.com   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太平桥大街23号  备案序号:京ICP备120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