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随天去秋无际 信仰 信念 信心 
科技“高度”决定开发“深度”">
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专题

全国政协“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20-11-02 10:23:32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经略海洋 乘风破浪

——全国政协“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我国是世界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1.1万余个海岛,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也明确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建设海洋强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做好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这篇文章,对于保护海洋生态、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才有可能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10月30日,全国政协召开“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双周协商座谈会,组织相关领域委员与国家相关部委开展协商交流,为我国扬波大海、走向深蓝集思广益、凝智聚力。

  打一场海洋综合治理攻坚战

  “十三五”时期,在各有关部门和沿海省份的努力下,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开始由乱转治,海洋经济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海洋科技创新取得重要成果,海洋国际合作迈出了新步伐。

  这些成绩,参加调研的委员们都看在眼里,但对于问题和挑战,委员们也“一针见血”——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开发还存在模糊认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解不深,对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把握不准;海洋资源保护修复还未形成整体效应,海洋生态修复工程只是点上开花,渔业资源衰退趋势仍在发展,入海污染排放量仍然很大,海洋微塑料危害还未引起人们足够认识;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经济发展质量还不高,传统产业占比高达81.8%,海洋制造业占比不足20%,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足2%;海洋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偏弱,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脱节,海洋科技创新成果供给偏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卡脖子”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在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兼职),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蒋作君看来,良好的海洋生态是海洋强国的重要标志,海洋开发必须建立在保护的基础上,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在陆域取得重要进展,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也应引起重视,在“十四五”时期打一场海洋综合治理攻坚战势在必行。

  “要充分认识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把海洋能源、矿产、水产品、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等的保护与利用纳入‘十四五’规划,推动陆海统筹发展的蓝色澎湃和绿色繁荣,把超标向海排放、海水养殖污染、海洋塑料污染、盗采海砂、滥捕海洋鱼类、违法侵占岸线等作为治理重点,坚持深海、海岛、河口海岸等陆海产业统筹布局。”蒋作君说。

  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原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也十分重视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问题。他建议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在摸清海域污染现状和海洋资源家底的基础上,编制具体实施方案。“各沿海省份积极行动、一体推进,争取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状况在‘十四五’时期实现根本性转变。”

  “可以成立国家级海洋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的方式建立健全海洋监管体系,对海洋资源在国家层面实行跨部门统筹管理,完善‘监视预警—海洋监管—海洋督察’协调联动机制,全面提升海洋监管效能。”蒋作君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广东省委会主委黄武进一步提出了构建集中统一的海洋执法管理体系的建议。“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事、海警等涉海部门应加强对陆源污染、海上移动污染源的监管,更新油污、垃圾处置、海水养殖污染物排放、入海排污口管理、河口海域水质评价、海洋环境损害赔偿等标准、建立更畅通的海上污染事故处置和修复监管机制。同时,统筹协调海洋执法问题,可以对地方海洋管理工作统一指导,全国一盘棋推进海洋综合执法,也可以授权中国海警牵头与各沿海地区的涉海部门共同组建海洋管理综合协调机构,形成常态化、区域性、联合性的海洋管理执法机制。”

  健全完善海洋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也是委员们的共识。尽早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岸带管理法》,及时修订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渔业法等,地方层面也要对海域、海岛、海砂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进行立法,研究修订地方海域使用条例、海洋环境保护法实施办法,更好地衔接国家新的管理规定。

  开发是项“技术活”

  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海油服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郝振山谈到了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向深海跨越的问题。

  “在油田开发中,会遇上如油气开发与海洋生态红线交织重叠、深水勘探开发技术难题和挑战等情况。如何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建设?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一定要坚持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二是在政策上要继续大力支持深海油气开发。此外,抢占深水技术创新高地十分重要。须及时整合资金、资源解决核心设备制造及产业升级难题,加大技术攻坚,建立专项研究中心,整合国家力量。”郝振山表示。

  郝振山的发言引发了在座委员、专家对科学技术在海洋资源开发中重要作用的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中央常委、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赵进东提出,本世纪初,围绕深远海的“蓝色圈地”愈演愈烈,深海的进入、探测和开发实际上体现的是综合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因此,应持续加大深海核心技术装备的研发投入,设立海洋观测、探测的通用技术与智能化设备研究专项和天然气水合物、深海金属矿产资源、深海生物基因开发装备研究专项,努力在海洋仪器装备的新材料、新能源、通讯、传感与芯片、导航定位和智能化方面掌握独有的核心关键技术,在开发装备体系方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制约局面。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杭州市政协主席潘家玮认为,目前,我国海洋能开发利用已进入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关键期,应及时编制海洋能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制定海洋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海洋能开发利用的目标和重点,强化示范应用,密切科研协同。

  “建议科技等部门加强海洋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海上试验场等平台建设,深化高校、科研院所与骨干企业协作,逐步推动大型设备等国有科研资源向符合条件企业开放,形成创新合力。”潘家玮表示。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党委副书记何广顺看来,经略海洋必先认知海洋。智慧海洋是认知海洋、经略海洋的整体解决方案,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应借鉴“航天工程”等重大工程的体系化管理与建设模式,构建以自主可控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智慧海洋体系,打通涉海部门间信息壁垒,整合各类海洋信息资源,实现海洋透彻感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智慧应用。

  “具体可在四个方面发力,即加快海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自主感知能力,促进海洋信息资源开放共享,推动海洋信息智慧应用服务。”何广顺表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山东省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科院院士吴立新关注的是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问题,结合海洋科技创新学科跨度大、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征,他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应探索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形成创新合力;加大海洋科技创新投入,形成先发引领优势;加快培养与引进帅才型科学家并给予更大科研自主权;拓展海洋科技国际合作,助力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

  大海洋需要与之“般配”的“大产业”

  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了一定成绩,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应看到,部分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转型升级攻坚期,海洋产业自主创新和发展能力有待提升,北、中、南三个海洋经济圈发展不够协调,迫切需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产业发展水平。

  为此,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自然资源部原副部长曹卫星提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他建议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水淡化、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快速发展,鼓励发展海洋信息、邮轮游艇、海洋文化等海洋高端服务业,推动海洋渔业、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尽快化解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全球产业链“短链化”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广西壮族自治区委会主委、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广西海洋局局长蒋和生特别提到了海洋牧场的建设问题。在他看来,海洋牧场有望成为海洋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他建议支持国内大企业远洋捕捞,加大对珊瑚白化和救治问题的研究支持,并研究确定四大片海域伏季休渔的准确时间。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深圳市政协原主席戴北方认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面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标纽约、伦敦和新加坡,我们不仅需要继续发展海洋产业,而且要在海洋金融、教育、服务、环境方面争取全球认可的话语权,不断吸引全球领先的高端海洋科技和人才集聚。

  他建议加快海洋高校建设,加强深海科考中心建设,同时,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海洋经济是行业特征明显、专业技术门槛较高的领域,需要长期性、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当前,全球没有专门的海洋银行,我国建设国际海洋开发银行,可以作为推进全球治理的新型国际金融平台。建议央行和有关部委对建设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给予专业指导和后续支持。同时,继续强化商业性金融对海洋经济的服务保障功能,优化海洋金融发展环境,促进海洋金融要素集聚。”

  戴北方还提出深化涉海政策改革。“建议在海洋中心城市试行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有关政策。比如,推动国际航行船舶燃油经营资质、外国籍船舶临时进入非对外开放水域等审批权下放;探索建设国际游艇旅游自由港等,支持邮轮旅游发展;改革国际船舶登记制度,鼓励其在海洋中心城市注册及挂旗,支持国际知名船级社在海洋中心城市开展业务。”

[责任编辑:丛芳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