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专题

全国政协“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2020-07-29 14:07:1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让我们的安全防线足够牢固

———全国政协“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双周协商座谈会综述

本报记者 谢靓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中国的效率令世界为之侧目。

  我们展现出攻坚克难的强大底气,这种底气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也来自我们勇于直面问题、自我完善的坚定决心。

  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织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问题,也深深牵动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

  7月24日上午,全国政协举行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建言献策。此前,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调研组赴上海和江苏疫情防控救治一线、应急科研攻关一线、复工复产复学一线实地调研。委员们还在“创新中国”读书群积极开展专题讨论,在委员移动履职平台开展主题议政,为会议做了充分准备。

  会上,来自抗疫一线的医药卫生界等相关界别政协委员、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与国家相关部委展开探讨与交流。虽然观点各不相同,但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要从体制机制层面谋长远之策,让人民健康的安全防线足够牢固。

  做好“防”的工作

  当疫情来袭,医疗救治工作是摆在第一位的,但从长远看,“防”是最有效也是最经济的健康策略。而卫生防疫是一个“细水长流”的领域,投入并不能马上见效,这导致重治疗轻预防成为普遍现象。

  做好“防”的工作,首先要解决投入长期不足的问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张茅建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可持续的公共卫生投入长效保障机制,保障好疾控工作经费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合理经费足额到位。他还建议顺畅“医”“防”之间人员、信息和资源的交流机制,实现防控与救治信息共享,通过建立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强化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

  谈到医防融合,来自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院长胡豫委员特别有感触。他说,协和医院与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组成了武汉市江汉区紧密型医联体,为疫情之下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贡献了力量。胡豫认为,相对于疫情过后盲目扩大传染病医院规模的粗放做法,更“精准”的方式是合理布局医联体,充分发挥龙头医院的多学科建设能力和临床救治能力、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筛查和预防作用。对此,曾在武汉一线参与抗疫的吴浩委员也有相似观点,他建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共体内上级机构建立病例发现与应急救治联动机制,与疾控部门建立流行病学调查联动机制,与社区网格建立群防群控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哨点”作用。

  做好“防”的工作必须强化医疗机构内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这是与会委员和专家的共识。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看来,各级医院感(传)染病科室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会上,这位“网红”医生直言不讳地说,“当前医疗机构的感(传)染科力量大多比较薄弱,对于公共卫生的需求而言,这已不是‘短板’问题,是一些综合性医院连‘板’都没有了。”张文宏建议加强各级医院传染病科室与传染病学科的建设工作,唯有如此,遇到突发疫情时医疗机构才能迅速启动医防协同机制。

  历史上,给人类带来颠覆性危害的瘟疫主要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曾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王辰常委告诉大家,非典、甲型H1N1流感、各型禽流感、新冠肺炎等疾病的发现和诊断一开始都在呼吸科。王辰认为,当前呼吸疾病门诊的空间布局、设置与设施不符合呼吸疾病的防治要求,部分呼吸科没有按照现代呼吸学科的建制要求设置,他建议加强呼吸学科建设,提升重大疾病防治能力。

  “平战结合”需要未雨绸缪

  我国已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当“阻击战”变成“持久战”,“严防死守”的战时状态就需要适时转向“平战结合”。

  “平战结合”首先要做好应急储备工作。会上,蔡秀军委员现场给大家展示了他所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住院楼的几张平面设计图,“我们在原有设计基础上,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在每个楼层加装一扇隔离门,达到‘三区两通道’的传染病房要求。”蔡秀军认为,综合性医疗机构应配备一批相应级别的可转换病房,以应对突发、局部公共卫生事件。他还建议县级及以上政府成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公共卫生应急专家库,以战区为区域单元布局应急物资储备。

  在调研中,调研组特别关注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是一个“平战结合”的传染病医院。会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委员结合自己的经验,建议未雨绸缪、在全国布局建设10个左右区域性应急医学与战略储备中心。他说,这样的中心应具备病例的应急救治、快速确认、鉴定病原体、开展研发创新,以及诊断、治疗新技术的应用等功能,同时要加强中心建设的计划和监督,避免各地一哄而上。

  “平战结合”要储备物资资源,也要储备人才资源。此次抗疫期间,近三万名护士驰援湖北,约占驰援医务人员的70%,为湖北保卫战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但李秀华委员认为,我国护士总量不足、基层能力薄弱,公共卫生护理队伍更是出现“断崖”。李秀华建议加强护理队伍建设,健全护理教育体系,设置公共卫生护士岗位,完善职称晋升、薪酬待遇等政策。

  “平战结合”要筑牢医疗卫生的防线,也要筑牢健康教育的防线。“这次疫情提醒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全民健康的基础。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做起,全面提升青少年的身体素质。”会上,顾瑛委员建议教育部出台政策,尽快将在校学生的健康生活理念教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技支撑不可少

  疫情暴发后,陈薇委员大年初二即带队奔赴武汉,组成前后方24小时协同攻关机制,夜以继日投入疫苗研发工作。“7月20日,我们的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再次在《柳叶刀》杂志发表,99.5%的受试者疫苗组产生了特异性抗体,89%的受试者产生了细胞免疫。”会上,陈薇介绍了她和团队疫苗研发的最新进展。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学技术,而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这次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就是我们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陈薇建议,建立生物安全领域科研攻关资金支持“白名单”制度,对于“白名单”上的项目由国家长期给予持续投入和稳定支持,避免出现疫情来时一哄而上、疫情过后研究中断和人才流失的局面。

  “一段时间以来,中美科技领域摩擦不断升级,全球疫情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唯有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加强对重大关键核心科研项目的攻关,才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科技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会上,高福委员呼吁重视科研攻关。他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一边在抗疫一线“摸索”抗疫策略,一边进行疫苗药物研发,这是既上“书架”又上“货架”的研究,建议针对疫情带来的重大创新需求推出更多科研方面的支持性政策,让科研成果“不仅仅锁在抽屉里”。

  疫情防控的科研攻关不仅仅是西医的事,也是中医的事。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疗效好”成为业界公认的事实,然而,中医药学科建设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疫情初期,我带领国家中医医疗队进驻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没有中医科,药房内的中药只有一种中药注射剂。”会上,黄璐琦常委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他建议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团队,建设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和符合生物安全二级以上标准的临床检验实验室,并加快研发和推广中医药有效药物,补齐这块短板。

  全球疫情拐点尚未到来,补短板才能管长远,打好基础才能化危为机。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机制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这方面,全国政协还将持续建言、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