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专题>> 2020全国政协两会>> 要闻聚焦

吴智深:打破现阶段研究生培养的瓶颈

2020-05-27 12:51:50 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我有话说
0

    研究生的培养意在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看来,尽管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吴智深委员指出了阻碍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的三个瓶颈。一是分类培养目标不明确,中国特色研究生培养体系有待完善。我国的硕士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但在实际招生和培养过程中,两类人才的区别培养不明显,没有系统的指导理念和制度保障,使学术型人才不够“学术”,专业型人才不够“专业”;二是研究生资源分配、培养管理制度需要改善。由于研究生招生名额的严格控制以及高校师资队伍扩充,形成了生师比过低的现状。很多高校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远低于博导数量,造成了优质师资浪费的现象。优秀青年教师,更难获得指导研究生资格和条件。与我国急需高水平创新性人才的现状不相合拍;三是开展前瞻性、创新性基础科研的氛围和条件有待提高。我国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资助和津贴较低,远低于同水平同龄人的工资,难以潜心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导师潜心指导,深入一线与博士研究生协同攻关的风气有待加强。这都制约着青年科研人员创新能力培养。

    如何有效改善研究生培养水平?吴智深委员提出了三条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一是明确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瓶颈。吴智深委员直言:“专业实践能力应当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并贯穿招生录取、课堂教学、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系列环节。”可通过引入考生职业实践经历的要求,或者对于招收的应届毕业生采取弹性学制,推行完全学分制,要求毕业前取得一定年限的相关实践工作经验,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实效。专硕的课程设置及考核可适当对接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着力建设实践类课程,尤其是以工程案例教学为主体的课程。参考英国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引入带薪实习的政府-高校-企业协作的培养模式。

    二是构建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科研骨干一体化的连续培养体系。将学术性硕士培养目标定位为博士研究生的预科,建立学术性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一体化培养体系,使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指向性更强,缩短博士研究生培养时间。放开博士研究生招生数量限制,严格监控博士生培养质量,形成多渠道就业体制。在博士生招生中,给予导师更大的自主性,加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和过程管理,通过同行评议等途径,出台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标准。营造师生潜心研究、共同攻关、相生相长、导师深入一线全程参与研究生研究的环境与氛围,大幅提高博士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具有条件的青年教师独立指导研究生,包括博士生。鼓励大型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创新团队,接收技术研发能力强的博士毕业生,建立博士毕业生多渠道就业体制。

    三是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保障,培育致力于科技创新精神。吴智深委员表示,博士研究生津贴不宜低于5000元/月,应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除教育经费外,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加强博士研究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博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适当邀请国际同行参与。制定国内与国外博士研究生平等就业政策,统一评价和录用标准。

    (作者:蒲水涵)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