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首页>> 收藏

传统名画中的雪景

2020-04-23 10:53:24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绢本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藏| 宋 李成 读碑窠石图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描写冬天的诗歌当以此诗为上佳之作,不仅仅以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形象,更将中国文人所注重的内向超越表述得淋漓尽致。所谓的“内向超越”,即重视个人的精神修养。这是中国文人的不懈追求。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若以绘画而言之,南宋马远的《独钓寒江雪》图是此诗的最佳阐释。马远是南宋时候的著名画家,前后数代服务于宫廷,他最擅长山水,以“马一角”之名与夏圭齐名。他亦善写人物,往往出人意料,勾勒细腻,即使点景人物也能生动活泼。

  此图藏于日本东京国立美术馆,纵26.7厘米,横50.6厘米,为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

  画家只画了一叶扁舟和独坐垂钓的渔翁,他身体略前倾,专心致志,乃至于扁舟亦微微上翘,于是漾起微波,旋即归于虚无。水面如镜,人生若寄,纵有浩渺烟波、千秋功业,亦敌不过寒意侵衣,满心萧瑟。而渔翁专心于垂钓,显然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萧索,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无论是学中国画,还是赏中国画,其本不在实,而在虚。《庄子》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是以中国绘画表达冬天的景物,注重在虚,而不在实,似淡而虚却真实而美。

  对于雪景的描述,古人更多采用了马远以虚化实、以实彰虚的办法。究其原因,明代著名画家文徵明有一画跋基本说透:“古之高人逸士,往往喜弄笔作山水以自娱,然多写雪景者,盖欲假此寄其岁寒明洁之意耳。”

  五代南唐画家赵恐的《江行初雪图》是一手卷,为绢本设色,尺寸为25.9x376.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赵恐生卒年月不详,据画史记录应该是南唐画院的学生。他擅画山水、亭台、人物等。此图写江南小雪后,渔民辛苦生活的场景。以“洒粉法”写雪花飞舞的霰雪,颇巨匠心。用笔老辣,干净利索,极具写真之能。他只是一种事实陈述,类似于写生的画法,却将大雪之后的风景写得深刻。

  类似情怀的雪景画还有项圣谟的《雪影渔人图》,纸本设色,尺寸为74.8×30.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项圣谟祖父是著名收藏家项元汴,当今许多传世名作都有他的收藏印鉴。项氏此图写雪景颇有特点,树木很有立体感,非常写实。他题曰:“漫漫雪影耀江光,一棹渔人十指僵。欲泊林臯何处稳,宜随风浪酒为乡。崇祯十四年入夏大旱,忆春雪连绵。写此小景就题见志。无边居士项圣谟。”

  崇祯十四年,大旱导致大量流民失所。画家用题跋将雪景之后的深刻思想表达了出来,使绘画精神超越了笔墨形式。

  只留清气满乾坤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还有借物抒情的手法,比如借助雪梅。梅花恰得其时,于冬日万物尚在休眠时绽放,花团锦簇,枝条交错向上,欣欣生机,令冬天里的文人欣喜不已。他们歌咏梅花往往不注重其艳丽多姿的形态,而是直指其精神自信、开朗坚毅的本心。

  元代王冕善画梅,有诗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将梅花引申为乾坤清气,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梅花的精神赋予,是中国历代文人对恶势力坚韧不屈的精神形象。

  古今画家喜欢画梅花,其实表达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当然,雪梅之外,还有雪竹、雪石等。对文人来说,竹也好,梅也好,皆不过是过河之舟而已。画梅画竹,究竟如何是好,读者无需介怀,但取其清逸而已。

  北宋李成是山东人,被后人称为画圣,却一直以文人儒者自称,很不喜欢将画画作为职业。他善画寒林,于冷然萧索中展现冬日之清逸。其笔精墨润,可谓超凡脱俗。

  他的代表作是《晴峦萧寺图》,绢本立轴,长75cm,宽39.5cm,现藏于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此图中主峰突兀破空,秀润挺拔,颇有一峰独秀的感觉。看过桂林独秀峰的人,当有同感。桂林山水之妙,不在奇,而在透。云雾缭绕之际,环看四周,山峰错落,通透融合,飘然洒脱,宛如仙境。画面透亮才显得笔墨干净利索,画家心境超脱,非有数十年读书体悟之功,渺不可得。错落山丘,寒林叠嶂,山寺建筑随着山势仰伏,山寺主塔耸立突出,与主峰成呼应之势,自然令人有仰望之意。山脚则涓涓溪水,上接远山瀑布,下自成泛滥水面,一木桥架其上,游人来来往往,辗转红尘和山寺之间,宛若贯通过去未来,纵横古今。此图无论笔墨、构图,乃至令人深思之境,皆为上上品。

  另外一幅精品为《读碑窠石图》,绢本设色,高126.3cm,宽104.9cm。这幅画在清初时曾为著名收藏家安岐、梁清标等人收藏,后入清宫。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此图寒林萧索,木叶脱尽,满地苍茫,石碑耸立,冷寂漠然,游人驻足品读,究竟是读碑,还是有所感慨。

  从技法上看,此图寒林树枝以细线勾勒,再用墨染,枝干皆作“蟹爪”状,纵横交错,最为正统。所画山石,不重皴擦,勾勒变化,全在线条的松动自如,用墨轻,笔势灵,自然厚重之余有灵动之态。后人“卷云皴”当是有鉴于此。

  读中国传统文人画里的冬天景致,更注重见贤思齐,比如文徵明也画过一幅《寒林晴雪图》。立轴纸本设色,高115cm,宽36.2cm。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42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此图藏于上海博物馆。虽然画的是高山积雪,却无寒意,只见山崖滋润,树木舒挺,宛若温馨宁静的小火炉旁的一杯清茶,这非常符合文人的雅致情怀,跟李成不一样的语境,表达的却同样是自爱自重的情怀。

  当然,古人画雪也有求其写实之意的。比如元代大画家王蒙也曾画雪中泰山图。他曾在泰安担任公职,窗对泰山作画,一画三年。好友陈汝言来访,时大雪,两人想着将此图转作雪中泰岱之图。王蒙百思不得,反倒是汝言用小弓挟粉笔弹在画上,遂成雪景。王蒙叫绝,以为神奇,遂题画“岱宗密雪图”。

  中国传统文人画中的冬天景致大致如此,相比其他三季,冬景为主题的画作确实可选择的较少。客观原因还有天寒地冻,呵气成冰,墨凝笔硬,不适合作画,主观原因则还是因为对于冬景,能真正欣赏和体会其中神韵的人实在太少。

  (作者:陈文璟,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孙满桃]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